首页 > 今日必看 > >正文


【资料图】

知是空华·即无轮转

欢迎关注祖道影

圆觉汝大智,黙然无言说。

离却一切相,是入不二门。

——祖道影

《摩诃止观》

[隋]智者大师

《摩诃止观》是智顗晚年最为成熟的止观著述,从全书恢宏博大的体系来看,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学导论和禅学巨著。“摩诃”,意为大,指智顗所著渐次、不定、圆顿三大止观著作中最高阶段的《圆顿止观》,所以《摩诃止观》也称作《大止观》。“止观”,从狭义上说,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。

卷第七上

第五识通塞者。亦名知得失。亦名知字非字。如上破法遍。应通入无生。若不入者。当寻得失必滞是非。不得一向作解。何者。若同外道爱着观空智慧。宜以四句遍破。能破如所破令众塞得通。若不执观空智慧。则能破不如所破。但破塞存通。如除膜养珠破贼护将。若尔。即大导师善知通塞。将导众人能过五百由旬。旧云。六地见思尽为三百。七地八地为四百。九地十地为五百。此义与释论乖。论以二乘为四百。二乘之道非七地八地。摄大乘人以三界为三百。方便因缘两生死足为五百。则摄义不尽。更有有后生死无后生死属何百耶。地人以十信住行向地为五百。此与法华乖。法华过三百由旬作化城。此则二百由旬作化城。复有人解三界为三百。二乘足为五百。此义三失。一出三界外立化城。 云何二乘出三界外不入城。更行四百五百。四百五百之外更无化城。何所可入而称二乘。二者灭化城方可得进。城犹未灭而辄进四百五百。三者二乘共入化城。 云何声闻为四百支佛为五百。有人以五住烦恼为五百。然二乘已断四住。应是四百由旬外立化城。有人以断三界思为三百。尘沙为四百。无明为五百。此亦不然。由旬本譬烦恼。 云何见多而不数。思少为三百。此之名义本出法华。法华举五百为譬本。以生死险道导师观知合之。应作三番明五百。乃会经耳。一就生死处所。二就烦恼。三就智慧。诸师之释方圆动息不与文会。如持一孔之匙开三须之钥。初家约通位就四百立化城摄家约生死割二种于荒外。地家约别位在界内立化城。次家径侹不待开权即自显实。人师过如此。释论意云何。论有二文。初以二乘为四百而止不作五百。后文以二乘为一百。今通之。论明通意。道家以真谛为极。过三界已未破化城但入涅槃。即指涅槃。为四百耳。而复以二乘为一百者。更明出假菩萨从空出假。非涅槃为一百。入三界为三百。作如此消文。于经论无妨也。今明五百由旬者。一约生死处所。谓三界果报为三百。方便有余土实报无碍土是为五百由旬处所。次约烦恼者。所谓见谛惑为一百。五下分为二百。五上分为三百。尘沙为四百。无明为五百。 次约观智者。空观智知三百。假观智知四百。中观智知五百。此与文会无前诸师过也。又诸师判位辽远。初心行人尚未断见。何由超过五百由旬乎。今论由旬有横通塞。有竖通塞。横者具约三法。苦集为塞道灭为通。无明十二因缘为塞。无明灭为通。六蔽覆心为塞。六度为通。竖通塞者。见思分段生死为塞。从假入空观为通。无知方便生死为塞。从空入假观为通。无明因缘生死等为塞。中道正观为通。今当以横织竖检校通塞。如从假入空破诸见思。单复具足无言等见。九九八十一思。如斯诸惑本是污秽。增长烦恼遮塞行人。那忽取着谓是谓非。起诸结业漏落生死。唯见苦集不见道灭。既不识见思中四谛。是事不知名为无明。乃至老死。但构因缘无明不灭。不灭故坚着叵舍。唯在此岸不到彼岸。大经云。童子饥时取粪中果。智人呵之赧然有愧。失于净法。是名为塞。若于诸见介尔起心。知无性实无常无主。倒破则无业。无业则无果。是名为道。道故有灭。若识四谛则无无明亦无老死。因缘坏故则舍诸有到于彼岸。当用此意历一一心。历一一能。历一一所。若起三塞破之令通。若是三通养令成就。 复次体见即空能体亦即空。如罗汉之心尚名无漏五阴。我观未真那得非阴。若计阴实则结业生死。若不识阴四谛即是无明。若爱观空智慧则不能舍。用即空意历一一心。历一一能。历一一所。若有三塞破之令通。若是三通养令成就。则巧过见思之塞。善通三百由旬也。次用横织竖检校从空入假观通塞者。此则易解。于病法药法授药法。于一一法一一能一一所。明识谛缘度。若起三塞破之令通。若有三通养令成就。则过无知之塞通四百由旬。次用横织竖检校中道正观者。于无明法性真缘等。一一法一一能一一所。明识谛缘度。若起三塞破之令通。若有三通养令成就。则过无明之塞通五百由旬。若作如此论通塞者。次第竖论六地初地。动经劫数塞乃得通。大经云。须陀洹者八万劫到。乃至支佛十千劫到。到菩萨初发心住。此论圣位何益初心行人者乎。

往期推荐

上一篇 下一篇
x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