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交汇点讯 “扬中博物馆经常举行各种有意思的活动,这是我第四次来博物馆参加活动了。”5月14日,扬中市崇德小学六年级学生刘旭焘跟着博物馆工作人员,用砂纸打磨木质构件,准备组装成木制房屋模型。
在第47个“5·18国际博物馆日”前夕,由扬中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办、扬中博物馆承办的“博物·悦生活”专场活动举行。当天除了木工·鲁班造物活动外,该馆还举行了雕版·点墨拓印、茶宴·宋韵美学、瓷绘·美好生活等文化体验活动。“我们躬耕青少年教育,让‘文物活化利用’,积极探求‘博物馆+’多元文化服务,成功开展‘田野少年’‘博物知美’‘扬博童行·馆社共育’等多路径教育品牌项目100余场次,三年来我们接待超过35万人次参观、1000多场次免费团体讲解,成功入选2023年江苏省‘最美公共文化空间’。”扬中博物馆馆长钱海波说。
35万人次参观,这对于常住人口约32万人的扬中来说,相当于每个人都来参观过一次扬中博物馆。而对于2020年才建成开放的扬中博物馆来说,这样的成绩更为不易。扬中是长江流沙冲击下形成的沙洲岛城,直到南宋时期才有人类居住的文字记载。由于地域历史原因,扬中没有太多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。“我们馆里没有青铜商鼎、也没有秦砖汉瓦,馆藏文物大多为清朝时期文物。”扬中博物馆副馆长蔡莉介绍,博物馆以扬中地理、民宿、人文、发展为设计主线,分为“聚沙成陆”“岁时民俗”“舌尖美味”“乡音未改”“扬中之子”“上善若水”等六个篇章,展示扬中的地域特色和发展历程。
以专访活动当天成立的“扬博木工坊”为例。扬中木匠曾是当地知名的手艺人。改革开放初期,第一批走出小岛的就是以篾匠、瓦匠、木匠、漆匠、缝衣匠为主的“五匠”,他们农闲时外出闯荡,农忙时返乡务农,被当地人称为“外勤人员”。“让孩子们学做木工,就是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了解这段扬中发展史。”蔡莉说。
三年来,扬中博物馆在文物保护、文化传承、社教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,在培育地域文化新亮点、塑造文旅融合新形象上作出了有益探索,打造了“扬博童行”志愿服务、“田野少年”研学实践、“博物崇德”馆校共育、“博物知美”综合美育等系列“扬博品牌”。专场活动现场,扬中博物馆和扬中市崇德小学教育集团合作,共同培育创建“博物崇德”馆校共建品牌。“今后我们开展班队活动或者升学活动,都可以到博物馆来,像我现在带的是六年级毕业班,我想毕业活动也可以放在这边。”扬中市崇德小学教师何跃琴说。
历史要“活”起来,文化要传下去。如今,“逛一逛扬中博物馆”已经成为家长带领孩子欢度周末的绝佳选择,也是外地游客走进扬中文化的打卡新宠。“今后扬中博物馆要与文化同行,与时俱进、推陈出新,提供多元多样、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;与旅游共享,整合资源、提升效能,打造人头攒动、更具活力的城市地标;与生活合拍,贴近群众、馆社共建,探索守正创新、更为高效的破圈之路。”扬中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管拥军说。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钱飞
编辑: 薛诚